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重庆仔儿
“ 从作品到商品”能否解开非遗传承难题
    2019-08-22 15:15:3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 从作品到商品”能否解开非遗传承难题

咏园内,一位玉雕师正在创作。 郑超 摄

非遗普遍面临着传承难的窘境。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张铁成坦言,这些年他其实也收了不少徒弟,但很多人只学了一两年,掌握了做玉牌、镯子这些简单玉饰的技术,就去做个体户了,留下踏实做手艺人的不多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郑超

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永生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护肤美容产品的北京三露厂(以下简称三露厂)就在这里。

2003年,三露厂迁址。2018年,三露厂启动招租,首创非遗创新发展平台(以下简称首创非遗)中标并开始对老厂区进行升级改造。不到一年时间,全国首个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主题文创园区——咏园就在这里诞生了。

沿着幸福大街,走进北京二环内这片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城区,很快就看到写着“咏园”二字的高高牌匾。北京首置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置文科)品牌经理黎元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咏园的“咏”字,既是取了永生巷的“永”字谐音,又有咏叹、咏诵经典之意。

当下,很多创业园区仅作为企业办公场所,并不对外开放。然而咏园则希望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到这里参观体验,以让非遗渗透到百姓生活之中。

为非遗打造全产业链

进入咏园的大门,右手边是一家非遗文创商店“承启造物”。据了解,这是首创非遗的自有终端销售品牌。店里,几位顾客正在挑选商品。店员姑娘说,刚刚有人买走了一对苗绣耳环,这种经过创新的民族风手工艺品,很受顾客欢迎。

走入园区内,记者看到,三露厂原有的建筑并没有被大规模拆除,而是在外立面和内部空间上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

黎元杰介绍说,园区内的北楼是一座百年历史的老楼,这里将入驻多位非遗传承人、设计大师,并设立大师工作室,同时向公众开放,展示建筑与非遗之美。

园区西楼将打造成非遗生活方式体验区,引进非遗主题餐饮,推动非遗走上百姓餐桌。另外还有非遗家居体验馆,可以参观欣赏,也接受个性化定制。

园区中央的宽阔草坪将不定期上演T台秀,提供非遗服饰的展示平台。从大师交流到参观体验,多功能的园区空间将“一站式”展示非遗魅力。

首置文科助理总经理、首创非遗总经理李跃对记者说,已经有设计工作室和多位非遗大师入驻咏园。“咏园园区分为两部分,一是园区运营,二是产业内容生产。未来这个园区会以非遗创新转化为主题。我们要打造一个全产业链,为传统非遗文化做创新转化方面的产业生产和服务。让好的非遗技艺能够真正走入我们现代人的生活。”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场地租金方面,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进驻咏园可以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未来,由首创非遗投资的产品,首创非遗会与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分享在IP授权、销售分成等方面的经济收益。这也是咏园的盈利来源所在。

传承难是非遗的“老问题”

第一位进驻咏园的非遗大师,是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张铁成。

记者见到的张铁成,衣着朴素、语气平和,虽然获得了很多的奖项,有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印玺制作技艺传承人等标签,却没有大师的架子,更像是邻居家的大伯。

印玺制作技艺是诸多非遗项目中的一个。近年来,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走进了公众视野。以北京为例,截至2018年6月底,北京已普查非遗资源12000余项,共有11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6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273个市级代表性项目;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2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57位;另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

然而,与热闹的非遗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遗的传承几乎无一例外地面临窘境。

“我就是一名手艺人。你看我手上的口子,都是切玉留下的。”张铁成说。说起玉雕技艺的传承,他认为,玉雕虽然技术上在不断创新,但是“慢”这一点还是没有改变,完成一件玉雕工艺品,短则几个月,长则两三年。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这些费时费工的工艺没人愿意学了。

在张铁成看来,玉雕工艺是“做减法”,且玉料成本高,容不得失误。“其实,徒弟也收了不少,很多人只学了一两年,掌握了做玉牌、镯子这些简单玉饰的技术,就去自力更生做个体户了。最后能留下踏实做手艺人的不多。”

对于非遗艺术传承中的诸多困难,目前也已入驻咏园的潮绣非遗传承人佘燕璇也有同感。

潮绣是粤绣的主要流派,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其绣法立体生动、金碧辉煌、构图饱满,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佘燕璇说:“潮绣的传承,以前都是秉承父传子、母传女的保守理念。作为潮州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潮绣的传承一度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如今我们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观念,学习潮绣的人逐渐多了,但主要还是通过手工作坊,师傅带徒弟这样的方式。潮绣技艺也分初级、中级、高级,入门易,学精难。”

佘燕璇的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全长约11米,江山如画,栩栩如生,由佘燕璇带着15个学生,一针一线,绣了两年时间才完成。

“入驻咏园,能让更多对非遗感兴趣的人士看到潮绣,了解潮绣,对我们潮绣的手艺人是很大的鼓励。”佘燕璇说。

李跃在调研走访各地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坚守着传统文化的手艺人。他回忆:“一位做传统绢花的北京老大爷今年70多岁,每年领取由国家给的两万元钱非遗传承人补助。在问到这两万元如何支配时,老人说,收一个愿意学的徒弟不容易,钱都给了来自河北承德的徒弟,贴补来回的车费。”

“祖先留下那么宝贵的非遗财富,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没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道路上必然少不了一代又一代工艺匠人的默默付出和努力。”李跃说。

非遗“经纪人”崭露头角

缺乏创新,也是很多非遗技艺面临的一个难题。

佘燕璇对记者说:“潮绣最初是作为观赏艺术品用在嫁妆、戏服或祭祀活动中,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最传统的图案非常少,很难满足当代的市场需求。纯手工的工艺品价格又非常高,只有少部分人愿意收藏。”

对于手工艺品价格昂贵这一特点,张铁成说:“我们‘死抱’着艺术,但是不接地气,老百姓也得不着。我们有些未来的设想,比如,我们主要靠人工雕琢的玉雕可以和容易实现量化的景泰蓝搭配,把二者的工艺结合起来。虽然都是工艺美术,但是匹配起来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不同技艺的人仔细探讨,互相磨合。现在咏园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经过创新以后,市场就形成了。”

“也许我们各自立场不同,但让更多的人能拥有我们民族的非遗工艺品的目标是一致的。”说这话的时候,张铁成的语气很坚定。

对于这一目标,李跃对记者说:“市场上的很多文创产品没有完全市场化,首创非遗发展平台做的就是把非遗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进行设计研发、推广、销售,打通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赋予非遗知识产权价值、赋予传承人经济价值。目前,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的文化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和推广,亟需把非遗的文化积淀传达给消费者。”

佘燕璇认为,咏园对于非遗艺术的传播理念是超前的,她对记者说:“每人发挥各自的长处、刺绣有刺绣的绣娘,销售有销售的人员,创作有创作的小组。分工合作才能更加把潮绣做好。”

“为了让有好的设计理念的设计师和非遗资源进行对接,我们设置了非遗‘经纪人’。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需要有这么一个角色,为推动我们这个整个产业链而服务。”李跃说。

“6月,我们举办了一个‘2019首届中国非遗创意大赛’。”李跃介绍说,“大赛由首创非遗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全国15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和70余所高校提供资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北京设计学会等机构和协会及企业共同参与。这项非遗创新转化设计征集评选活动,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已在网上吸引110多万次点击。”

此次非遗创意大赛面向全国非遗传承人、匠人、设计师、爱好者、团体及企业发起征集。作品以非遗创新转化为主题,形式题材不限,旨在用最具时代感的创意设计和最先进的商业模式为非遗赋能,实现非遗作品从个体作品到非遗商品的全流程创新转化,推动非遗走向市场,重回百姓生活。

“在此过程中,我们的非遗经纪人会进行全程服务,真正实现产品到商品的转换。”李跃说。

将为非遗打开“国际之窗”

“我们租了半层楼。”在咏园,中外珐琅馆馆长朱景优对记者说,“到了咏园之后,我们的工作效率马上提高了一倍。每天都有人主动来找我,包括制作视频、发布广告的合作商和制造商以及来来往往的非遗相关人士。”他笑着说,“这是真心话。”

中外珐琅馆之前的地址在东四环,由于原址拆迁,机缘巧合地入驻咏园。

朱景优说:“景泰蓝是非遗文化‘燕京八绝’之首。咏园是以非遗为主题的,我们和咏园的主题非常吻合。入驻咏园,好比在我面前架起一条高速路,只要我的车子性能好,就能跑到‘飞’起来。入园只是第一步,第二部咏园会帮我们做产品转化,第三步还会帮我们进行市场推广。”

提到市场推广,李跃说,其运营团队打造的非遗精品零售店铺——承启造物,已推出了不少大师作品以及非遗创意产品。借助首创非遗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让非遗传承人得到更多的收益。目前,网上销售渠道也正在搭建中。而为销售终端供给非遗创新产品的,正是咏园非遗创新转化平台聚拢来的全国非遗资源。

咏园将来也会承载外事活动。李跃说,将来咏园园区会担当起非遗领域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成为国外到访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去处。“未来的园区定位,必须是国际化的,它将立足首都,辐射全国,面向世界。所以我们把咏园理解是一个丰富的、多元化的业态。”

“ 从作品到商品”能否解开非遗传承难题

咏园内景 受访者供图

责编:马蓉蓉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