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学校扎了根
12月13日,随着惠济桥狮舞走进郑州市第一零六中学,河南省郑州市全年56场“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画上了句点。
12月11日,在郑州金融学校的演出中,模仿蛤蟆、蝎子、蛇等各种动物的少林功夫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随后,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专家琚洁为学生讲解了传统戏曲发展演变的历史以及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等戏曲知识。郑州市曲剧团演员通过折子戏《卷席筒》《岳母刺字》《梳妆》《小良探亲》《麻风女》向学生们展示了戏曲的基本功法;郑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带来的惠济桥狮舞、苌家拳、唢呐、少林功夫展示了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在“戏曲进校园”基础上,从2018年起,郑州将更多非遗项目送进校园,以别出心裁开展的互动性“秀场”,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心里。
大型非遗项目如惠济桥狮舞,在以前被认为不适合在校园演出,2019年郑州市“传统文化进校园”做了新的尝试。
郑州市第一零二中学因演出场地及舞台高度限制,郑州市非遗中心工作人员积极和学校、剧团负责人协调,并与惠济桥狮舞、太极拳表演等项目负责人沟通,临时调整演出方案,狮舞以台下表演为主,可以利用观众两侧和中间通道做些高难度动作。
狮舞演员一出场,立马引起了全场的沸腾。随着狮子在学生身边的舞动,观众席上不断爆发出尖叫声、呼喊声、鼓掌声。舞狮经过身边,大家都不由自主地伸手摸狮子,口中啧啧称叹,老师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像。
除了进校园演出,2019年初,郑州市还结合当地戏曲资源丰富、学生戏曲素养较高的情况,推出精品戏曲演出季、“全家总动员”戏曲亲子秀等戏曲活动,激发孩子兴趣的同时,也将普及对象从学生延伸向家庭和社会,鼓励和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了解传统文化;通过“我和戏曲结个缘”作文大赛、“我和戏曲结个缘”夏令营,戏曲名家为这些有基础、有兴趣的孩子精心设计了教育课程,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适时举办学生戏曲大赛、戏曲名段选拔赛,发现了一批具有戏曲天赋的好苗子。
记者采访了解到,刚开始一些学校怕耽误孩子们学习,对“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并不十分热衷。通过3年来的扎实推进,很多学校改变了以往看法,纷纷与戏曲艺术名家、文艺院团“结对子”,开展戏曲知识通识读本编写、学校音乐教师戏曲培训等工作;不少学校纷纷要求,让“传统文化进校园”变成长期固定的课堂。
全市中小学生每学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非遗演出和一堂戏曲知识讲座,如今成了郑州市的目标。一系列数据也成为郑州市“传统文化进校园”成果的缩影:受益学生30多万人;“学生戏曲大赛”海选阶段吸引87所学校800余名学生报名,决赛直播观看人数达2.8万;“精品剧目演出季”一个暑假上演5个剧目10场戏,累计观看人数逾万;“全家总动员”戏曲亲子秀吸引选手400余人,48个家庭获奖,近万人观看;“我和戏曲结个缘”作文大赛,收到作品5.8万多篇,网络总阅读数2067506,总投票数1783402;“戏曲名段动漫视频”在米学网上展播仅半个月总点击量达到40万,观看人数约20万。
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普及了戏曲和非遗知识,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鉴赏能力,让戏曲文化真正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文化自信。(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