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经典时尚
重新定义你对雕塑的认知 重庆当代青年雕塑展《转角的风景》下周开幕
    2019-01-07 23:28:1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2019年1月12日下午3点,重庆当代青年雕塑展——《转角的风景》即将在南滨路原·美术馆开展。该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进行策展,原·美术馆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承办。此次展览共展出35位重庆青年雕塑艺术家的30余件优秀雕塑作品,是重庆优秀青年雕塑艺术家近期创作成果面对公众的一次集中呈现。

中国美协理事、川美副院长焦兴涛

  众所周知,雕塑在当代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早已超越了传统“雕塑”应有之意,这次展览将以具象雕塑、跨媒介雕塑、器物雕塑等多元的概念和丰富的形态,刷新公众对雕塑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


  策展人焦兴涛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当代雕塑创作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变化,并深刻地影响到今天的中国雕塑教育和未来的方向。正是对于这些改变的回应,两年前,川美雕塑系建立了四个方向的工作室:具象雕塑工作室、跨媒介雕塑工作室、景观雕塑工作室和器物雕塑工作室,确立了两年基础部和三年工作室学习的学制。从雕塑出发,以空间、时间、身体、形体为核心和内在逻辑,去拓展边界和可能,以‘雕塑+’的方式去完成当代雕塑教育的重新升级。”

  显而易见的是,在“雕塑+”的意义界定下,本次展览呈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实验性,既有传统雕塑艺术作品,又有大量跨媒介的装置艺术作品,写实与抽象,观念与超验,现实与虚构,冶于一炉,体现出当代雕塑开放包容的认知与实践。

 

   这些作品或探讨生命的本质,如装置作品《触不可及》,“将虚拟影像光球和现实墙洞相结合,当人在感应区域内走动时,光球感应人的运动而运动,当人将光球逼到洞口时,光球随之掉进洞里,照亮洞里的影像,洞中虚拟影像是被埋在灾难之后的废墟下的人们。光球如同手电筒的光圈闪烁,跟随人寻找生命的微弱存在,而生命却已成过去的触不可及。”


《剧院》

    或对司空见惯的现实进行重新审视,洞见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时间记忆和历史追述,如影像装置《剧院》。

   艺术家用剧院废弃的物件,辅之以屠场宰杀牲畜的影像和戏剧性灯光,试图复原“一座30年代的老剧院”。在现实语境中,剧院早已失去了原初的功能,但艺术家看到并试图表达的却是“残留的巨大幕布和道具能隐隐约约感受到曾经的热闹与喧嚣,而如今在这黑暗的剧场里只有等待宰杀的羊。生命边缘的羊悬空摆动着身体,时而疯狂时而静止,它既是挣扎又像是生命最后的舞蹈,荒诞戏剧化而又充满残忍的剧场让人不禁感到滑稽又疚心。”时间、历史、记忆因此而连接,自我繁衍、指认出新的意义。

 

    古希腊雕塑让我们感受了艺术的静穆和伟大,不过在当代语境之下,雕塑也可以偏离宏大的公众视野,提供个体的私密体验,如装置《不要的脸》。艺术家塑造了自己24岁本命年的公众表情,并用铝箔袋塑封起来,放在超市货架进行展示。现场观众“可自动扫码付款24元,带走被遗忘的脸,每当成功互动一次,后台订单号记录了你互动的时间”,从而达到艺术家的目的——“观者收藏了艺术家24岁的某一瞬间,艺术家收藏了观者互动的某一瞬间,相互产生一种有趣的关系。”雕塑与人、空间、观众因此而形成一种共谋的关系。


《好的》

   作品《好的》也是艺术家对个体私密体验的一种艺术延伸和表达,是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对母亲敷衍的一个自我剖析和意义追问。这几组橙色作品,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艺术家将作品构思过程中产生的手稿、便签,以板报的形式钉在床垫上,“给予母亲一个具象的回复。”


《石空系列》

    展览作品也不乏对传统文化符号的重新解读,如《石空系列》。艺术家在老子对器物阐释的基础上,通过石头这一材质重新思考和界定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器物性”,即在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石头,在功能性之外的精神属性——“它作为一种材料交到我手上时,我想是否也可以在它身上有更多器物性的体现。”

   艺术家利用灯光强调、放大石头内部空间的可能性、可变性,利用内外空间之间的通道(观看形式、介入形式)让观者更好的介入其中去感受,“在保存质材自有形体的前提下,变循石造型为因势造型,以镂空内雕的方式创作处丰富多样、意趣横生的形象。运用光照处理,强化了石头的透光感,并造就虚实相应、以小见大的视觉效果。”

   不管雕塑这一艺术形式在年轻的艺术家们手中呈现出何种面目,对公众而言,这个展览显然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种“经验之外让人愉悦的”观展体验,用策展人焦兴涛的话来说,“慵懒和重复的日常是生命感和审美的大敌,每个人都有从日常的平淡中本能地寻求超越经验的冲动和需要。每一个不期而遇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固有认知系统的暂停、波动和惊奇,其中就蕴含着某种强烈的审美,艺术家无非是赋予这种‘中断’以应有的形状和形式,并主动地发现和创造这种经验。雕塑固有认知概念的改变和发展,恰恰是当代雕塑能够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体验的原因。”

他的话可能就是我们顺利理解这个雕塑展的一把关键性钥匙。

 


后附其他展出作品:

《極》

 

《雕刻时光》

 

《暧昧》


《天虹》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