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旅行采风
以菁英眼光看晚清士人和社会
    2015-11-01 21:03:22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近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在各种变化中,与人本身关联密切的一个基本变化,就是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而其中身份地位变化最大的,可能是原居四民之首、作为其他三民楷模的读书人。在中西的碰撞、冲突与竞争之中,读书人从思想和社会的中心步步淡出,他们是“忧时的人,也是先觉的人”,对所谓的近代“转化”感受最强烈,可以说“最深地卷入了历史变迁”。也因此,他们的社会变动及心路历程,处处折射出时代的激变。

上面一段里引号中的文字出自杨国强兄的《晚清的士人与世相》一书,该书以“士人”为对象,考察嬗变中的“世相”,确为上选。作者特别注意到,晚清朝野的改革呼吁和实际措施,本皆出于“取新卫旧的愿想”,但在“中西交冲的屡起屡挫”背景下,形成一种“在节节回应里生成的节节嬗蜕”,逐渐演化为一个“日趋日急的除旧布新”过程。在此进程之中,“士大夫群类在整体上由分化而分裂”。从曾国藩到康有为再到后来出自学校的“知识阶级”,其间的前后相连和前后相异都非常明显。而正是他们中一些人,以士议的重锤粉碎了万千士人托身托命的科举制度,因而也“自己消灭了自己”。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人为本。中国向有以人为本位来构建历史的“纪传体”传统,后被梁启超攻击为无数墓志铭“乱堆错落”,受到沉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此后的史学仿效的是西来的章节体论著,略近于以前正统士人不屑为的章回小说。随着西方社会生活中人的一步步异化和物化,近几十年西方史学在社会科学化的进程中形成一股很强的潮流,即人的隐去。而西方史学恰是我们想要摹仿的榜样,结果是我们自身的史学论著中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结构、功能、类别、角色、数据、甚或指数,而越来越少见具体单个的人。

国强兄的眼界甚高,看当世和看历史略同。如今一些具有可写入履历之虚实名衔的学者,在他恐怕真是不屑一顾;同样,晚清的翰林院检讨、编修,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小京官”而已。可以说,这是一本充满菁英眼光的著作,即使关注到基层一些的士人,有意无意之间,也往往带点俯视的意味。今日研究者盛行眼光向下,若套用一句古话,见贤者贤,见不贤者不贤。一味眼光向下,或不免多见鼠窃狗偷之事;倘若“取法乎上”,即使同类行为,也在“窃国”、“窃意”之间(即“窃国者侯”、“其意丘窃取之”之谓);其间的分寸,有时不可以道里计。

在这样的学术大环境中,侧重人的嬗变,更以偏于菁英的“士人”为主要考察对象,多少有些逆流而行,实难能可贵,同时也提示了一种看问题的起点。对于近代史的研究,我自己也常提倡在关注上层菁英的同时,更多面向中下层之人。但我们一定不要忘了,晚清虽可见许多士人“自我批评”的反智言论,仍是一个以菁英读书人为核心为典范的社会。当年的实际情形,如鲁迅所说,是“平民还没有开口”,他们“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在这样的社会里,史家选择什么为考察的中心,自然与其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影响力直接相关。

但菁英读书人是不容易考察的。正因为这是一个受时代变化影响最大的社群,也因为史学本身同样受到世变的影响,这些人的“世相”已模糊到难以辨认的程度,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学术构建出的充满了翻译和简化的特定形象。很多人早已忘却了当年的功名与富贵往往不能两全,固然有和珅这样富可敌国的巨贪,也可见不少“高官的清贫”。“多金为上,位尊次之”的局面虽早现端倪,基本要到民国才形成。本书重建出的“清代功名与富贵”,其实也就是剥去我们学术言说中“作雾自迷”的翻译与简化,而回归到更接近原状的“世相”。

今日的读者观众习惯了西来的中国古代专制说,看惯了倒演现代官场术的古装连续剧,恐怕已经不清楚历史上曾经还有遥控天下士风的“清议”在,以及“中国的知识人曾长久地与清议相依存”。清议的一个载体是“清流”,他们以清议的喉舌自居,也常挟清议以制重臣。然而当朝野的追求从“富而后教”的虚悬目标转为退虏送穷的切实需求之后,名节遂不如干练,清流乃转化为无能。晚清崛起的是一批未必正途出身的“干员”(其实他们中许多人工诗文、善小楷,与清流私交不错),即使曾属清流的张之洞当政,也不能不多用这批干员。

张氏晚年最主要的业绩是办新学堂,产生出一大批能言善辩的“名士”,介乎于清流和干员之间。朱一新曾说:历史上清议出于学校,横议也出于学校。“学校之习一坏,则变乱是非之说,多出乎其中”。清廷最后的疾速崩解,一般均认为这批新学生出力甚多。从那时起,发议论的阵地逐渐转向报刊,而发议论者似乎仍是读书人社群;不过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他们与早年的议论者既前后相连,也前后相异,两者都非常明显。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