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历史钩沉
百岁巾帼四所交大80缘
    2016-11-09 01:13:29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王德懿口述 曹庞沛整理)我出生在巴渝大地长江南岸边一个大户豪门。远在清朝道光年间,高曾祖父王信文以盐商创业,发迹功成“万茂正”号,享誉川东,遂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家。同时高曾祖母钟氏后来活了108岁享天寿,曾在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皇帝恩赐建百寿牌坊,上刻“诰封奉政大夫王信文妻宜人钟氏”及五代名谱。当时王家五世同堂,满门兴旺,由于这些先辈声望、家族繁衍,冠名了20世纪中国西部唯一租界地、重庆开埠史地域标志的王家沱。其祖上:近代有负名国子监太学生的王志修,现代有享誉著名法学家、教育家之称的王世杰(1920年北京大学法学系主任,教授,后一度兼教务长,1929年武汉大学创始人,1933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当代有著名诗人王世达(笔名沙鸥)。

                                  

    1917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炮声震撼了世界,在这血与火襁褓的洗礼中,我脱胎降临。壮烈的时代或许会造就不平淡的人生。

童年,祖辈除留下本土上殷实的一笔家产外,更传导了让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精神。星梦岁月,衣食无虞的我常去水隈沱边,不是拾贝嬉石,就是数帆点点,或凭栏远眺,遐想大江尽头天边的世界。

十年花季,展蕊吐芳,扬枝校园。1936年,我高中毕业于巴渝巾帼人才的摇篮、川东女子最高学府――― 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受著名革命活动家张闻天、肖楚女任教时播下革命火种燃烧的影响,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与10余位本班同学首创巴渝女子集体出走闯天下求学的壮举。我们搭乘卢作孚先生的“民生”轮,过夔门、出三峡,沿江东下……

“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孙中山先生的实业救国思想影响着我,于是就在“东方冒险家乐园”的“十里洋场”,我独自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实业管理系,后读铁道管理系,成为当时西部地区唯一的女生。

当年,学校步入“不惑之年”两扇朱红色堂皇的大门,领冠着绛檐绿瓦,显示出一代最高学府的辉煌。记得我国著名学者钟伟臣院长在我报到时十分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一个内地妙龄女子,千里迢迢来交大求学,实属不易,望能学成报国”。

次年,时逢驰名神圣黉宫的“8人女生先锋队”吴澍、赵淹、文杰、钟慧嫦、吕庆九、华淑珍、余顺安、盛保一勇敢、豪迈地进入了这所闻名遐迩的工科大学就读,开创了交大男女同校的先河,留下了古老东方中国教育史上开明的一页。此际正置入校十周年,“半边天”已经进一步地扩展、壮大,“市井”天空上的“月亮”更加光耀。

那时上海交通大学分上院、中院,有古老的图书馆,宽阔的操场,优美的校舍园,还有为发展修建的工程馆及总办公厅。全校女生不到30人,可谓凤毛麟角。她们装束一律短发长袍,外套羊绒毛质开衫,半高革履,胸佩三角型、蓝底白字镶银边“交大学生”挂链校章,左肘叠书,右手得意垂摆,一字行步,名秀芳华,尽展风流,深受时人青睐。王德懿所在的这个群芳谱,宛如一丛丛鲜艳的花朵绽放在校园里,芳香四溢、光彩夺目、楚楚动人,引来了许多爱羡的眼光,而她自己却是一支最具西部特色——来自重庆朴实的山茶花。

王德懿在这象牙塔校园的学习、生活期间一方面在课堂中如饥似渴地钻研深奥的科技理论,另一方面在课堂外活跃在体育场上后来还成为了学校女子排球队的正式队员。该队久战沙场资深望重常在阵地表现出“托救之合宜擘杀之凶猛让人口碑载道使队誉满春申”的风貌曾代表上海队出席过全运会。母亲加盟后带着四川妹子特有的灵巧、泼辣常与上海中西女中等女排劲旅交锋胜多负少并刮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西部巾帼剽悍之风。学习与生活从未这样快乐、充实和自豪。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暑假中,“八·一三”的淞沪会战,上海沦陷。战争的硝烟窒息了我们的学业,咆哮的黄埔江再也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我眼含热泪,告别了交大,带着国仇家恨,回到重庆在素称“流亡学生的摇篮”重庆大学借读一年后,便终于寻找并搭上了一辆运山货到贵州的“老牛车”,开始了人生最为悲壮少女孤身《南行记》的绝唱流亡之路

    贵州的山区,地脊民穷。素称“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可是,平越风光独秀,富泉山巍屹,四道古城门向东西南北洞开,诉说着它那古老的故事。当地盛产胡桃,内仁白嫩,外壳酥脆,还有凉薯(地瓜),其细嫩如鸭梨,加之附近为苗族世代居住地,因而颇有“甘其食,美其俗”的世外桃源之感,可谓战时一方“风声雨声夹着读书声”弦歌美景的教育圣地。

城门上有“艰苦卓绝”四个字,正是当年交大唐平两院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与唐山工程学院合一在抗战中“学府长征”历程的写照。

平越县城很小,南北长仅一公里,东西不过半公里。学校迁到平越后,没有适当的校舍,于是利用平越县孔庙,作为学校本部;利用僧房,作为授课教室;利用旧时的考棚,作为学生宿舍。分别命名为天佑斋鸿哲斋木兰斋
    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笔记、传抄与背诵就是课本、教参和“图书馆”。生活也极其清贫,吃的是糙米杂粮,粗菜素食;住的是篱笆房,睡的木板床,夏遭蚊叮虫咬,冬受天寒地冻。每个学生配发了一盏小油灯,以供夜间的学习生活。全校师生员工学于斯、劳于斯、住于斯、生活于斯,其乐融融,坚守着中国学术研究的阵地。

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忘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同学们在中国共产党与外围组织“民先”的领导下,组建了学生会、读书会、女同学会、漫画学会、宣传队、歌咏队,并成立了各种进步社团:如“越光社”、“山城社”、话剧团,创办了《越光周报》、《山城》、《呼声》、《大家看》等壁报刊物。我参加了由“民先”队黄家骐、李范初、王家林倡导组织的“越光社”,并具体配合社长刘立绪、总编辑黄家骐把《越光周报》办得有声有色。我也曾在第四版妇女专刊上投稿,发表《女同学们团结起来,撑起抗日宣传的“半边天”》等有关文章。

我们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充分运用这些阵地,以广阔的视觉,犀利的笔锋,把世界的见闻、时代的潮流、社会的景象、抗战的信息展现给广大民众,推动了民族地区抗日宣传和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同学们还配合抗战教育,曾在“万寿宫”成立了民众夜校,共开三个班,招收家境贫困子女入学,后来发展到男女老少都有,免费提供课本、文具,我们热情给他们上文化课和时事教育课,并讲述抗日救亡道理,教唱抗战歌曲,夜夜上课,风雨无缺。

抗战两周年时,学校在平越中山广场举行了一次纪念“七七”抗日宣传歌咏会活动。唱出了大家抗日的激情和心声。响彻在了整个平越山城的上空。

唐山交大的这一系列抗日宣传活动,极大地唤醒了平越群众和少数民族同胞抗日的激情。增强了抗战的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树立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对当地群众抗日思想的增强、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团结的巩固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在唐山交大读书期间,延续着中国文化的血脉,坚守着中国教育的阵地。最难忘的是学校在著名科学家茅以升院长领导下,始终贯彻“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办学思想,从严治校,重视教学质量,坚持开展各科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及讲座,茅院长还亲自担任主讲,造就了学校极浓厚的学习空气和环境。我和同学们一样耳闻目染,受到了强烈爱国主义、高度民族气节和正义感的熏陶,深受“勤奋读书、忠诚服务、共同奋进”交大唐院精神的影响,树立了学习的志向。

回忆起茅以升院长身为著名的桥梁专家、留美博士,但却平易近人。

那时期,他住在简陋的平房,室内仅有几件陈旧的家俱,布置得十分简洁。他在冬天常常是身穿深色的粗呢子中山装,头戴一顶普通的旧式呢帽,中等身材,比较清瘦,脸上架着一副学者风范的棕色宽边眼镜,仍显得精神饱满。在校园内来往于宿舍和办公、教学房屋之间,同学们随时可以与他亲切接近、交谈。师生之间,他毫无架子。一次在去上课的路上,我碰上了茅院长,向他行礼。他问我:“你就是41级铁道管理系的那个王德懿同学吗?听说你是独闯贵州,途经了异常的艰险苦难,回到母校的。作为女学生,又还有这么坚定求学的意志,很不简单。现在我们国家铁路、桥梁虽然还很落后,但将来需要大力发展,正是寄希望于你们这一代。愿你进一步刻苦用功,继续努力学习”。这些情景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深处。
    学校虽然历经三次迁徙,尽管条件恶劣,但校风仍以一向严谨著称,在新入学考生心目中,交大和清华是最难考取的崇拜偶像。老师们打分之严格,是“代代”传闻,新入学同学无不为之凛然而惧。要合格过关得下苦功,更不用说考取高分了。我就亲身经历、接受了一次“洗礼”。那是上著名教授罗忠忱先生的《应用力学》课,同学们全神贯注、专心听讲,然后当堂布置作业,进行演算交卷后,由罗教授评讲。一同学当时做了一道数学题步骤方法合理、计算公式正确,只是在答案上因为数字相加时疏忽,错进了一个数字于十位,结果批阅为0,10分题未得1分。后来我与同学们略觉得有点冤枉,受到了罗教授的严厉批评:“一道题莫说小错误是0分,就是做对了都必须要求到小数点后第三位”。接着又称:“将来你们出去设计一座桥梁坍了,你能说不小心小数点错位了吗”?大家无言,心悦诚服,给我教训极其深刻。

胡立猷教授是美国密西根大学经济学硕士,其学术水平很负盛名。他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使各种疑难问题迎刃而解。

许炳汉教授学识渊博,中英文造诣都极深,颇受学生敬重。他从不西装革履,总是一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朴实无华。他教《经济学原理》和《财政学》等课程,堪称经济学泰斗。他的备课笔记,有的已翻破多本,用纸糊上,字迹密密麻麻,改了又改,中文之外又是英文,有的注上希腊文。
    许靖教授,首批留美学者,有高深的科技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数本铁道管理专著问世。他瘦高的个子,方圆型的面孔,带着金丝眼镜,穿着深灰色的长衫,说话带着湖北口音,风度儒雅,才气洋溢,每每讲课娓娓动听、诲人不倦。我还记得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以铁道运输理论研究方面作内容,美国铁道建造和运输资料作参考,请许靖教授作导师的,他十分认真耐心地进行帮助指导,使我毕业论文顺利完成。

1941年毕业时,我品学兼优,获茅以升院长亲笔“业精于勤”的题词赠勉,视为一生座右铭。

 

我的大学时代,正是处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苦难岁月,尽管那时局势动荡、社会频乱、人世不安,但我对学业刚毅、执着的追求却始终坚持不懈,一往情深,随着抗战的烽火一起燃烧,化作了凤凰涅磐。先后历时5年,纵横长江上下,独闯贵州,颠沛流离进了4所名牌大学,回首笑看:真可谓“战地黄花分外香。”

1995年5月,时逢交大百年盛典,国家主席江泽民校友亲自返校,率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庆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西南交大、北京交大(前身为交大唐院)分别给我寄来特邀函,同时西安交大在网上还公布了有关我和兄长当年在交大读书的档案名册见附件表);自已也把当年的校徽及全校女生合影老照片捐赠给了上海交大,并写了一篇《忆平越》刊登在西南交大百年庆典专刊上。

当年我考取东方最高学府——上海交通大学,不但是整个西部地区唯一的女生还与哥王德峻同时被录取,成为该校历史上最早的一对亲胞兄妹大学生,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吴文俊院士、“电脑大王”王安的的同级同班同学;后又以家族血缘构成上海交大30年代、60年代、90年代唯一的三代女性同堂殊荣,为巴渝学子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争得了光荣。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12月初,我88岁重沿当年72道拐、娄山关、“掉尸岩”《南行记》的流亡之道,再返唐山交大内迁到贵州平越遗址,当地报刊“64年后,流亡学子重返贵州”专题介绍2006年5月,我又被西南交大特邀到成都参加了110周年校庆,为返校校友年龄最长者,并且会见了已故茅以升老院长的女儿茅玉麟(全国政协委员),合影留念.誉为超级校友。

星转斗移,抚今追昔,我已年届100岁高龄了,仍然是青发留半,妙心犹存。我一生饱经磨炼,风雨兼程,与学习为友,工作相伴,奋斗共舞,时代同行。

前期十多年,几所交大每年都寄来校史资料和新春佳节的贺年片。我的回忆文章被上海交大、北京交大、西南交大校报均作专篇刊载;自己的历史照片、珍贵文物也被校史馆专门陈列;同时也还曾分别与他们校领导进行了合影留念特别是“漫游中国大学系列丛书”《北京交通大学》卷,在“科学巨匠大桥魂——茅以升”专章里,我作为唯一的学生,当年受教导师的情谊占全章1/4的页码被进行了大段介绍。

至今已成为这几所交大学校的知名老校友。就此曾入围“重庆市形象大使代言人”初选50名之一。

2013年我被评为第五届重庆十佳书香家庭”,次年首届全国“书香之家”还与老伴荣获2013全球爱情英雄榜榜首誉。    

现在,自己100高龄仍生活在十分高远的境界中,非常充实的精神里,青发留半,妙心犹存。一生饱经磨炼,风雨兼程,与学习为友,工作相伴,奋斗共舞,时代同行。我几所交大经历已在去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由重庆广电纪实传媒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拍摄、播放的十二集《大后方》第九集“流动的课桌”作为主人公一一专门介绍,其始播音像画面的台词1936年秋,在重庆朝天门码头,19岁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毕业生王德懿登上了民生号轮船,去上海报考大学。经过几轮紧张的考试,被上海交大录取,成为这一年唯一来自西部地区的女生……”后又把我历经5个大学珍藏完好的校徽组合一起,称“中国现代教育史唯一一人”。最终该片荣获第九届“纪录·中国”作品一等奖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片奖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优秀纪录片等五个奖项殊誉。十年多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十频道)著名《讲述》栏目的片头,仍采用的是我手拿求学交大历史老照片的一个肖像大特写。

“世间有慈母之心、游子之恋、伉俪之爱、儿女之情,但学生时代的往事却更为独领风骚,最是别有一翻滋味在心头”。我永远怀念、珍藏着往日青春的辉煌!

 

    注:具有五千年悠久灿烂历史文眀古老中国的华夏之年——2016年6月6日星期六(新历7月9日),这六六大顺、六亲同运、六合盛世的良辰吉日,曹越华、王德懿伉俪特选重庆市中心解放碑(抗战胜利纪功碑)商圈百年中华老字号“颐之时”酒楼举行了以“万岁和平•爱情•长寿——百年“华”诞,世纪“懿”范。”为主题的双百岁盛典;并在此同一地点谱写了人类爱情、婚姻、家庭史前所未有、名符其实的从喜结良缘牵手——百年好合圆梦完美篇章,有着非凡不同寻常的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尤其是专程从成都远道而来的西南交通大学朱健梅副校长汇同四所交大重庆校友会,以及复旦大学校友会代表参加,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近100个网站报道转载。

重庆南岸区南坪东路东原锦悦小区三栋18——5号   邮编400060   15310837327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