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9年底在《重庆日报》上发表2000多字的散文《夜闯落马坡》(此文收入文革后重庆市第一本散文小说创作集)后,进入写作圈子,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文友,有的我记得他,他可能早就把我忘记了,或许他脑海里曾有过我的印象,我却把他忘记了。几十年了,没有谁必须要记住谁,大家都在生活嘛。
感谢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发明了网络,有了微信。我在九龙坡区作协、重庆铁路文协参加过活动,现在主要在南岸区作协及下属的黄桷垭文学社参加活动。在年会、作品研讨会、高层的新书发布会上、采风活动中,区文联、区作协的领导和那些到场的文学名人和写作大咖们,在眼前一晃过去了,他们很难在老年写作者中认识我,我渴望认识他们,可没有更多的平台交往,久而久之,也淡漠了。
可微信一下把淡了的情意拉近。在朋友圈里和不同层次的写作群里,看到文友较多的信息:外出旅游、亲朋好友聚会、相互调侃、新书出版、新作品发表、采风活动等。虽然没有亲临,但看到报道的信息和发出的图片,就像到了现场一样。
本人不才,可由于写作时间长,有过和不同层次文友(我至少把对方当做文友)接触,从他们身上看到现代文人和沾着文化气息的写作者,思想品质上的闪光点,并以此为荣耀。南岸作协有个经历七年多的文学创作沙龙,重点研讨写小说。重庆著名作家张者的短篇小说《门前该有一棵树》去年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沙龙的文学朋友们说,干脆去把这篇小说找来学习讨论,高层次的获奖,肯定有着不凡之处。
我记起《重庆文学》2022年第5期转载过这篇作品,然而我只一本《重庆文学》,沙龙有二十多个成员,就大着胆子向加了微信的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发微信希望找点那期《重庆文学》来组织学习和讨论,不到半分钟,冉冉主席就回了微信。这件事情让我感到温暖也愧疚。因为冉主席今年年4月份16日在重庆精典大讲堂与到会的300多名作家诗人共同分享她历经十年打磨的25万字的长篇小说《催眠师甄妮》的新书发布的时候,我在外地,没法回来参加,那书也没拿在手里学习研读,以后得尽快补上。
写过上千万字作品、出版过上百本书的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袁锐以前经常参加南岸区作协的活动,一次郊游时,向他表示了敬佩和羡慕,他却向我和身边的爱人说:“我还爱羡慕你们哩。退休了还健康地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更有意思的是,一次区作协组织采风活动,在外面住一个晚上,我本来和何文友住在一个房间,袁锐通过领导硬把何文友调开了,和我住在一起,说是抓紧时间学打太极拳。那天晚上从9点开始教学八式太极拳,12点结束,第二天早上4点又开始教学,采风完后,他还专门开着车子到我住的小区来学了一次。好久没碰到袁锐了,不知道他太极拳坚持打没有,这个不重要,重要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长期坚持锻炼,保养好自己身体,是文友我的祝福和心愿。
重庆市文化名人王雨是南岸区作协的顾问,间或参加区作协活动,他说话极少,但给人的印象极深,主要是从他在朋友圈发出的信息得到的。他曾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对重庆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现在仍然在写作。他的活动范围广、参与的层次高,每次看到他在朋友圈发的信息必点赞,因为我这个无名之辈发出的信息他都时常点赞,我与他距离不是很近嘛,挺高兴的。
另外,只要打开微信,就看到了文友亲切的笑脸,心头充满温暖,见到熟悉文友文学的新作,再忙也要读一读,点个赞。八十多岁的文友曾吉林,出版过《草根诗集》,拿到街上销售,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对他作过专访,现在他隔三差五就有一首新诗作品发在朋友圈里,如此活到老创作到老的精神值得学习哇。
2023、9月18日
王明学,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杂文学会会员、南岸区作协理事。出版和发表《小站风云》等三部长篇小说,其中长篇小说《火车司机和他的儿子》获2016年重庆市文艺创作资助奖,此作品制电子书,在懒人畅听、喜马拉雅等平台播放。
责任编辑:丽人
值班编辑: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