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美丽乡村
最美的乡村,最好吃的梨
    2020-08-22 22:00:58    作者:李毓瑜    来源:

 


                                                   
                                     
    2020年7月14日,滂沱大雨。清晨。除了上班的人,读书的学生,没有人愿意在这连雨伞都撑不住的时候出行。
    我出行了,不为什么,只为与二圣巴山村早前的约定。
    车窗外,雨水如注,老天爷变成了一个怨妇,任何人的安慰都阻挡不了他的眼泪。我,依旧前往。
    脱贫攻坚,连老天爷都知道?难道他在为那些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助威?为那些正在脱贫致富的人,喜极而泣?
一切皆有可能。
相遇措手不及。我与他,巴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新强,犹如两个圆的相切,那切点就是脱贫攻坚。
雨更大了,夏日单薄的衣衫,抵挡不了风雨,这是老天爷对我约定前的洗礼,让我感受这场脱贫攻坚的不易。
脱贫攻坚,不是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两个月的调研,更不是夏日的一场暴雨。而是一场硬仗,是铁人三项赛,是马拉松长跑,需要的不仅仅是激情,而是考验与耐力。
在这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与张新强相遇,已是他在巴山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将近两年的时间。
高高的个子,说着普通话,不对称的花格子衬衣,学生味的脸庞,却有几分醇朴乡风浸染的笃实。
这个充满学生味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是2018年8月份被派到巴山村从事脱贫攻坚工作,这对于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他,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万事开头难,为了尽快的开展工作,为了平时加班少跑路,他把住处选择在条件并不好的村委会对面。
年青的精力与思想,在这里相撞,工作性质的陌生与压力在头脑中掀起风暴,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焦虑与忐忑不安,让他在夜里睡着了又好像是醒的。屋外有风吹过,有人进来对他说,果园的果苗全死了,他一头冷汗坐起,却是梦幻,眼前什么人也没有。白天头痛、嗜睡,精神不济。天呀,进村才三个月,这是怎么了?
其时正是2018 年11月,村里桃李樱桃产业,种植果苗的关键时期。没有技术和经验,必须在年底前全面完成2700亩果苗的种植工作,这是硬任务。
与此同时,巴山村“三变”改革和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步推进,凸显出巨大的工作压力。走访排查、宣传政策、化解矛盾,整天疲惫地奔走在各家各户。
他恨自己头痛得不是时候,他恨自己不像个冲锋在前的战士,他只想让自己的头,不要再痛。实在忍受不了,才进城到医院诊治,医生诊断为眩晕症,病因是大脑供血不足。医生建议他注意休息,不能压力太大。他拒绝了住院治疗,在医院诊疗后,开完药就走了。
“是组织信任我,把我派到巴山村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绝对不能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张新强说。接下来的几个月,张新强给村干部及村民,留下了一个最深的影像:他随身带着一个大水壶,里面装满了妈妈熬好的中药液,一天喝三次。
在他的坚持与带领下,工作队与村两委的干部,铆足了劲,撸起袖子加油干,终于如期完成了“三变”改革果苗种植任务,同时脱贫攻坚和村内各项工作,一个也没有少。
胜利了。他们胜利了,巴山村胜利了,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巴山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蒋志华,全家五口人。老俩口在家务农,2016年初儿子蒋正明得了白血病,儿媳在照顾病人,孙子在读中职。儿子的白血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出现了困难。2018年8月底,驻村工作队入驻巴山村后,高度重视该“未脱贫”户,首先是考虑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问题。
张新强带领工作队多次到蒋志华家,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动员蒋志华种植了100多株李子。免费赠送果苗、肥料等农资,并派技术人员加强指导。后蒋志华外出打工,又指定相关人员统一帮助管护。
除此以外,还落实产业到户奖补资金,指导发展养殖业增收,落实公路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对蒋正明和在校生蒋余落实低保政策兜底等等。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充分调动蒋志华脱贫积极性后,张新强又为蒋志华报名参加新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让他掌握了果树的修剪整形、施肥打药等技术活。在此期间还时刻不忘为蒋志华介绍就近务工机会,并重视致富带头人对他的推动作用。

2019 年蒋志华户人均年纯收入12102元,脱贫退出。至此,巴山村建卡贫困户21户58人,全部脱贫。
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的起点。
为确保蒋志华户脱贫后能稳定增收,张书记还帮他联络致富带头人,除了帮助他管理好100多株李子苗外,继续带领他外出务工增收。2020年二季度仅务工收入一项,即达到26000多元。这片果苗也成了蒋志华稳定脱贫的期盼,每次来到这里,山风吹过,看着那些青翠逼人眼的果树,看着蒋志华憨厚的笑容,工作队员们脸上都浮起难掩的笑意。
生活中不总是阳光,脱贫攻坚工作更是如此。
2019年的大冬天,天阴冷冷的,风刮在脸上,像刀一样地刺痛。张新强带领工作队,出去走访群众,入户宣传扶贫政策。今天是到石勇家。
坐在院坝,讲着讲着,突然石勇从屋里舀一瓢冷水,劈头盖脸地向他泼来。顿时浑身上下湿透,变成了一只落汤鸡。 他一下子懵了,脑壳一片空白。哭不出来,笑张不开嘴。
后来才知道,石勇精神有点问题,突然看到几个陌生人到家中了解情况,就非常排斥,骂骂咧咧的,还泼冷水赶人走。了解情况后,他说,这是自己工作能力不足,经验欠缺,没有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人才振兴”。
工作队和村两委都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安心村里工作,成为摆在工作队和村两委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而这个问题在“三变”改革市级试点村、巴南区区级贫困村的巴山村面前,表现的尤为更加突出。
村里原本有三个大学生,他们虽有回报家乡的一腔热情,但最终都输给了待遇低的现实。毕竟年轻人养家糊口的压力是最大的,在城里打工收入远比村里工资高得多,再加上村里工作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所以,其中两个大学生都选择离职,到城里务工。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新强经常和村党委书记刘观良商量对策,为了巴山村能够储备乡村振兴人才,不仅要能够吸引来,更要留得住。适当提高大学生待遇才是王道。
“村里目前正处在发展期,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根本无力负担这方面支出”,刘观良如是说。张新强决定寻求派出单位——区纪委监委的帮助。
很快,在单位的协调和支持下,驻村工作队成功筹集到一笔人才振兴经费,这让心里有些摇摆不定的本土大学生李媛媛增强了信心,扎根本村工作。后来又成功吸引一名重庆工商大学毕业的本土大学生陈雪融到村工作,为巴山村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人才是吸引和留住了,但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思想上要过关,不怕苦不怕累,在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中接受检验。农村工作很苦,培养他们的为民情怀尤为重要,是张新强放在心上的事情。
巴山村在经过持续几年脱贫攻坚大小战役,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贫困户腰包鼓起来了,个别人却滋生了享乐念头。     
有的贫困户躲在茶馆打麻将,20多个电话通知其来参加技能培训,不但不接,最后还大骂一句关机;有的贫困户不知道感念党和政府恩情,享受各种帮扶政策实惠,还要撒谎说不满;有的贫困户自身懒惰,而要求扶贫干部帮他们扫地打药种庄稼……
更有些个别人,看到贫困户享受了帮扶政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眼红。有位老人子女有车有房,仍坚持住在土坯房内,要求政府拿钱为其建房;有的群众喝了点酒大闹院坝会现场……
凡此种种,皆因个别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因”不足,没有调动起主观能动性,亟需扶志扶智,对于这一点张新强深有体会。
他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终归要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我们不能纵容那些无理的要求。”
为此,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村民参加文娱活动,送上党和政府关心关怀;利用村民代表会、院坝会等宣传党和国家扶贫政策,解疑答惑,抚平不满,教育村民感念党恩;经常性与贫困户拉家常,或宣传鼓励,或严肃批评,不思悔改的更是频繁的入户做思想工作,认真对待他们的合理诉求,直到他们露出满意笑容。
巴山村还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在2019年组织了100多人次的技能培训,2020年组织了50人次果蔬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果蔬管理技能;还带领技术员到户指导。
功夫不负有心人,角色的转变是顺利的,张新强从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到现在的驻村工作队队长,他走近群众,厘清思路,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为的是从根子上摆脱脱贫,巩固脱贫成果,振兴乡村,他的工作仍在进行。
然而他是幸运的。
张新强以“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形象,亲身参加到这场战役,更是光荣的。纵时代在变,唯初心和使命不变。
如今巴山村布下的2700亩桃李樱桃产业,明年也即将迎来收获。他仿佛看到了巴山村的美好明天,他坚信巴山村定是桃香、李脆、樱桃甜。
时下正是梨果飘香的时节,集体村天坪山的梨子销售火爆,有些田块已采摘一空。
走进农家,明黄的墙,二层的小楼,小院的海棠花开得正热烈。像燃烧的火,与绿叶相应,如少男少女两情相悦绽放的情绪。诗、画、浪漫与爱情,都在这里。
热情的主人拿出自己果园的梨子,请大家品尝。汁多,清甜、化渣,清香扑鼻。这是最好吃的梨。
雨停了,登上山梁,在薄雾中远远望去,层层叠叠3000亩茶园,
茶林里种植了成片的红枫、蓝花楹、大片的桃林,还定植下几千株樱花树……

山飘渺,梨飘香,万物生长的田野,最美的乡村。
那一刻,蜿蜒曲折的环山道,车道两旁满目满眼的梨树,树技上缀着的梨果,浮现在眼前。一个个端庄大气,像待嫁的姑娘,水灵灵,饱满满、清香香、含情脉脉。

通讯处:重庆南岸经开区汇龙路68号(美堤雅城)B1幢3单元8-2
邮码:400060       电话:63512397       13648324579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