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逐梦他乡
百岁拾忆不忘初心 传奇老人的双栖人生
    2017-02-17 00:43:43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为寻家国梦 16岁少年负笈出峡

  马识途的家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一个老家属院里,坐在马老家朴素而整洁的客厅里,与其说是在采访,不如说是在聆听这位世纪老人的个人“口述历史”。

  马老坐在他那宽大的书桌旁,端起一个圆润的紫砂壶,惬意地汲了口茶后,像一位见多识广的说书老先生般,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我是马识途,我是重庆忠县人,我饮长江水长大,我对重庆有深刻的怀念。”这是马识途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似乎憋在心头已久。三峡工程之后,老家已经淹没在浩荡的江水之下,而乡愁,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1915年,马识途出生在忠县石宝寨马家大院,明朝末年,马氏家族从湖北麻城迁到忠县,到马识途这儿已经13代了。

  “那时坪山坝的长江边上的生活,我记得非常清楚,而且很怀念,但是它已经变了。”马老回忆着说,后来自己也曾回到那里,他站在后面高山上去看,那山上全栽了橘子,成了橘子林。他站在里面看,看到下面都是一片汪洋,原来的老家都没有了。

  因怀念故乡,儿时生活的点滴,被马老写进他的新书《百岁拾忆》里:三岔溪的嬉戏,川江号子的不同唱法,私塾里读书练字的趣事。而最让他不能忘记的,是少年时期无法释怀的家国梦。

  马识途小学的时候,朝鲜已经被日本灭亡了。朝鲜的爱国志士到了中国来,去到马识途老家宣传,“当时他们说,亡国以后三家人才共用一把菜刀,说亡国奴非常痛苦。”马识途的老师也不时敲着警钟,说中国如果不振兴,大家都要变成亡国奴。所以,那时的小孩们千方百计要救国,几乎变成一个共同的愿望。

  16岁那年,马识途告别家人,登上顺江而下的客船。船过夔门,他写诗明志,这首《出峡》收录在他的百岁书法集里——“辞亲负笈出夔关,三峡长风卷巨澜。此去燕京磨利剑,国仇不报誓不还。”

九死一生革命生涯 “老马识途”找到人生路

  求学的道路,坎坷不断,“九一八”之后,马识途先后辗转于北平、上海、南京念书。在此期间,他开始接触进步人士。1938年,马识途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亡命生涯。

  1949年1月,随着解放大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大后方的国民党特务也加紧了对地下党的侦破。在成都春熙路一间茶馆,正在和地下党接头的马识途被三个特务盯上。

  “在城市里,我们当时主要是在茶馆接头。这个茶馆的环境很熟悉,假使遇到危险,什么地方可以作为逃脱的路子,平常都清清楚楚记在脑子里的。”马老回忆说,那次被特务盯上,他发现后立即机敏地从秘密路线逃脱了,才化解危险。

  除了接头中的危险,马老的革命生涯中还经历过很多次死里逃生。

  当年他和爱人刘惠馨一同参加“中央大学农村服务团”到南京近郊,南京城里党的办事处的同志叫他们赶快撤退到武汉去。他们赶到码头看到成堆的难民,只有最后一艘挂着英国国旗的难民船停在江心,生火待发。许多难民争着向船上爬,担心超载的英国水兵用高压水龙头喷射,有的难民无力攀上,落水而亡。

  马识途他们趁着年轻力壮,抓住栏杆攀上船去。后来,这艘满载着难民的英国船差点被日机轰炸,也差点半道翻船,不过还是在两天后,平安抵达武汉。马识途后来看报得知,日本人在他们坐船离开后不久破城而入,开始了罄竹难书的南京大屠杀。他们脱险,真是万幸。

  多年的地下党生活,让马识途练就了与特务周旋的本领:学说南腔北调的方言,变换各种不同的职业。“我有一顶罗宋帽,可以翻转过来戴,一面灰色一面黑色。我还有件可以翻过来穿的两用风雨衣。眼镜也是两副,黑框眼镜和假金架子眼镜,我嘴唇上两撇胡子也是为了紧急时刮掉。”

  10多年来,马老走南闯北,隐姓埋名,甚至快忘了自己的本名:马千木。入党时,他给自己改名叫“马识途”,作为一匹“小马”,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并为此奉献一生。

革命家也是文学家 好的社会就是他最大的信仰

  人们知道马识途是革命者的同时,更多的是记住了他曾经创作过许多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讲述的是革命斗争故事,描写细腻,感情真挚,人物鲜活。曾经与敌人惊心动魄的斗争,都变成了马识途笔下的文字。

  在他的小说里,有机智勇敢的老三姐,嫉恶如仇的土匪头子,更多的是和他一样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士,“特别是当时许多的革命家等,好像又活了。我写的时候,他们常常都到我梦中来有说有笑,并且跟我谈这个创作中他愿意担任哪个角色 。”

  创作的过程,也让往事重演。在马识途的回忆里,有一道难以触碰的伤疤,而他还是忠实地把它记录下来:小说《清江壮歌》是马识途根据烈士何功伟、刘惠馨为原型写成的,刘惠馨就是他的妻子。

  上个世纪30年代,刘惠馨被捕入狱并惨遭杀害,临刑前,她悄悄把刚出生的婴儿藏在路边的草丛里。20年后,这个被好心人收养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她叫翠兰,是马识途失散多年的女儿,而这一找回爱女的题材,也被他写进了《清江壮歌》里。

  1966年,小说《清江壮歌》一经出版,就感动了许多读者,马识途的身份也由革命者变成了作家。

  2010年,95岁高龄的马识途再次回归人们视野,他的小说被姜文拍成了电影《让子弹飞》。一时间,《夜谭十记》又位列畅销书榜。对此,马老淡然一笑,相比掌声,他更希望赢得时间。

  虽然已是101岁的高龄,但马老却坚持使用iPad,甚至用电脑写稿。“我1988年就开始用电脑写作,当时像我这样’换笔’的作家,全国也没几个呢。”马老有些骄傲地说。

  然而,近几年,马老看东西有些吃力了,“左眼几乎看不见了,右眼很模糊,直接用电脑打字不方便。”他只好改用写字板,坚持用电脑写作,或者由自己写在纸上或口述,由女儿马万梅录入。

  和马老聊天,很容易忘记他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他的一生,在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中度过。他的激情和理想,也仿佛从未因年老而淡去。

  说到中国梦,马识途说,这不只是一个梦,而是一种信仰,只有不忘来路,识得正途,才能实现,“我是希望一个好的社会 ,好的中国,这就是我的最大的信仰。”

老家人事入梦来 今年将回重庆举办书法义卖

  如今,虽然年过百岁,但在马老的记忆里,往事却分外清晰。他说自己时常会梦到以前的事情,除了革命时期的惊心动魄,少年时代生活的马家大院,和老家那些人那些事也是他梦中的“常客”。

  2011年,马老回了一趟重庆忠县,看着消失在水中的马家大院的位置,心里五味杂陈。尽管听说当地会重修马家大院,但他却知道,复制出来的是模样,复制不出来的是留在那里的往事。

  现在虽居成都,但马老的一日三餐却保留着重庆味道。马老家的保姆说,每顿饭马老都是“重口味”,“其他老年人都喜欢吃清淡的,他却每顿都要吃辣,必须有个菜要放辣椒。”

  吃家乡味,也念家乡情。“趁着我现在身子骨还行,想在有生之年给重庆再做点贡献。”马老说,除了应邀创作的《重庆赋》之外,今年他还准备了150幅自己的书法作品,在重庆开一次书法义展义卖,“义卖款捐给家乡的穷困孩子,帮他们读书。”

本文转自:华龙网“逐梦他乡重庆人”专题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