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寰球视野历史钩沉群星闪烁逐梦他乡重庆仔儿旅行采风直击现场重庆书画作家方阵作品原创 经典时尚巴渝文化食在巴渝韵海诗苑娱乐星空华夏姓氏重庆美女茶酒文化美丽乡村重庆天地军迷世界拥军爱民社区文化
军迷世界
八一建军节,向军人致敬!
    2018-08-04 15:15:4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南昌起义》 黎冰鸿 1959年 国家博物馆藏
(这张作品表现的是起义胜利之前的场面)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数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八一建军节,向军人致敬!


《南昌起义》(画稿)黎冰鸿 1959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这张作品表现的则是起义胜利军队归来的场面)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八一建军节,向军人致敬!


《红旗之一》 陈逸飞
军旅美术一直作为
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一种激昂高亢的姿态
记录着军队的风雨历程。
这些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
伴随了中国艺术的一个时期,
同时也记录下历史关键的时刻。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作品,回首那段峥嵘岁月,致敬中国军人!

《地道战》罗工柳 1951年
八一建军节,向军人致敬!
这幅作品不仅是罗工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50年代军事题材的优秀之作,作者以写实的手法,记实性地描绘了抗日战争年代的真实情景,在日寇包围村庄和“驻剿”时团结一致打击日寇,画面中大面积的黑暗突出了人物表情和动态,有一种“一触即发、箭在弦上”的感觉,战斗的气氛让作者描绘得十分紧张。

《飞夺泸定桥》李宗津

八一建军节,向军人致敬!
《飞夺泸定桥》是油画家李宗津先生的重要代表作,曾一度作为课本中《飞夺泸定桥》一文的配图而为国人所熟知,但在这幅作品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虚构的历史,正如李宗津学生著名艺术家徐冰所说:“其实《飞夺泸定桥》这幅作品是从想象中来的……尽管大渡河上有座名叫‘泸定桥’的铁索桥,但桥上面却没有经历过有如画面中的宏伟事迹。这是我后来在一本纪实书中得知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董希文 1957年

此画是董希文生前最满意的一幅作品。为了创作这件作品,董希文于1955年亲自沿着长征的路线体验当年红军艰险无畏的革命精神。董希文说:“我们在草地上露营,虽有很好的帐篷,夜来的露水和潮气仍然浸透了衣被,甚至常常为寒气所冻醒,不耐烦时就起来烤火等待天明。草地上早晚不同的气温、篝火,草地的颜色变化,在烤火时,护送我们的战士常开玩笑,吹口琴,烤衣服等精神动态,都是没有军事生活经验的人凭空难以想象得出来的。”

通过沿途访问老红军战士、居民,董希文还搜集到许多对创作这幅画很有用的具体细节。在具体的地点,还曾反复观察,设身处地推想当年红军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最终创作出来的画面中,战士们清瘦坚毅的脸庞在篝火映照下,依然乐观、充满信心,也寓意着革命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红军过雪山》艾中信


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怀着必胜的坚定信念,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克服饥饿、疲劳和寒冷等极端困难,先后翻越了二十余座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空气稀薄、终年积雪、高寒缺氧的大雪山,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奇迹。油画《红军过雪山》,反映的是中央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时的情景。蜿蜒曲折的红军队伍,艰难地跋涉在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夹金山上,像一座座耸立的丰碑。


《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 1959年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高186厘米,长203厘米,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詹建俊的代表作。此作创作于1959年。作者采用的是象征手法,画面为五壮士跳崖的瞬间。人物的组织并非自然的真实,而是象征地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在构图上,把五壮士在画面中构成“山”字形,使画面充满力量感和稳定感。再现了五位英雄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气概,形成鲜明的英雄主义基调。

《占领总统府》陈逸飞、魏景山

《占领总统府》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升上红旗的场面,标志着蒋家王朝的灭亡,新中国的开始。作品场面壮观,气势恢弘。画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使这一历史题材的创作具有纪念碑的意义,当著名画家王琦谈到这幅作品时说:“当时,深为其坚实的素描基本功、鲜明强烈的色彩感、严谨的造型能力、把握宏大场面的群体构图,以及表达不同人物的生动形态与神态的艺术技巧所吸引”。


《春风吹又生》关琦明 1982年

这幅画反映了抗联的艰苦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斗志是高昂的,画家坦言强调春风吹又生的“生”字,象征了白山黑水间的抗联战士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体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红嫂》毛岱宗 1983年

这件作品呈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一个农妇用乳汁救活一个受伤八路军战士的真实故事,作者将红嫂刻画成天使般的美丽和圣洁,试图通过这一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影射和概括出老区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将军民鱼水情变成一种永恒的爱的象征。


《黄河颂》陈逸飞 1972年

作于1972年的《黄河颂》是陈逸飞早年成名油画,它以宽银幕式绘画,描述一位红军战士站在黄河之巅,眺望天际,霞光初照,大雁从战士脚下飞过,浪漫主义豪情扑面而来。


《送别》靳尚谊 1959年

《送别》描绘的是长征的起点——瑞金武阳镇老百姓在村头桥边依依不舍送别红军队伍的画面。为了与瑞金的环境相统一,将背景设定为雨后的黎明,远处灰绿的植被与褐色的泥土,二者与暗灰的天空统一,奠定了画面低沉复杂的情感基调。


《我们一定会回来》孙立新 2007年

作品主要突出了红军与群众难舍难分的场面,描绘了老区群众对红军的深情厚意,盼望和期待革命成功,将送红军与盼红军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


《娄山关》全山石 1978年

《娄山关》反映的是1935年2月红军为二渡赤水,胜利攻占娄山关的历史场景。在创作实践中,作者多次到江西、湖南一带老革命根据地深入生活,调查研究,历经两年完成了作品的创作。


《飞夺泸定桥》 刘国枢 1959年

《飞夺泸定桥》采用仰视的视角,描绘了红军抢占泸定桥的战斗场面,将红军勇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永远定格在了奔腾咆哮的大渡河之上,镶嵌于中国革命的史册。


《草地夜宿》 孙滋溪 1979年

《草地夜宿》通过一个红军小鬼靠在老战士背上酣睡的情景,以人性化的细节打动人心,表现出浓厚的抒情色彩。


《三大主力会师》 蔡亮、张自嶷 1977年
《三大主力会师》用壮阔的画面表现了三大主力历经生死考验,以不可阻挡之势汇聚在一起时激动人心的历史场面。

本文转自:https://www.luckycalendar.cn/i6585161320201454094/?iid=33076207836&app=news_calendar&timestamp=1533314657&group_id=6585161320201454094&tt_from=android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凡注明“来源:重庆文化网视”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地址:重庆巴南区融汇大道66号23幢16-4
值班电话:023-68418563
服务电话:13320356020 13512392372
投稿邮箱:hcy570708@sin.com
联系QQ:136228045
技术支持:宇琼科技
渝公网安备 50011302000173号
ICP备案:渝ICP备16012598号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Copyright2015-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文化网视版权所有      法律顾问:重庆胜大律师事务所 高级律师 李饶俊